摘要:患者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,呈闷胀感,有时会出现进食后恶心,进食哽咽感等。入院行胃镜、腹部CT等检查后诊断为贲门早癌、胃窦早癌,综合患者情况,给予腹腔镜下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治疗后,患者进食后无明显不适症状,腹部创口愈合良好。
【基本信息】男,66岁
【疾病类型】贲门腺癌
【就诊医院】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
【就诊时间】2020年11月
【治疗方案】手术治疗(全麻下进行了腹腔镜下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)
【治疗周期】8天
【治疗效果】手术治疗过后,患者进食后无不适症状,上腹部闷胀感消失,术后切口恢复良好
一、初次面诊
患者男,66岁,自述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,呈闷胀感,在每餐进食后都觉得上腹部存有气体,经嗳气,排出后好转,有时会出现进食后恶心,进食哽咽感等,无反酸、发热、寒战等,无皮肤黏膜黄染,无黑便等症状出现。患者并未在意,所以也就没有进一步就诊。直到大约前10天前,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,且体重明显减轻,时有乏力,于是到医院就诊。
听完患者叙述,我大致了解了其基本情况,接着为患者做了体格检查。查体见:腹部平坦、柔软,无胃肠型和蠕动波,上腹部轻压痛,无腹壁静脉曲张,腹部无包块。结合患者症状及查体,我让患者进行门诊胃镜检查,结果显示:贲门胃底可见巨大溃疡隆起型病变,质脆,触之易出血,累及食管下段,向下累及胃体后壁,病理提示低分化腺癌。于是门诊暂时以“胃癌”收治入院。
二、治疗经过
患者入院后,为更好的了解病情,给他安排了腹部CT、免疫组化等检查。腹部CT检查结果:胃壁增厚、符合肿瘤性病变改变,并周围肿大淋巴结,部分淋巴结较前缩小。免疫组化:CEA(腔缘+),Ki-67(90%+),p53(90%+),(贲门口)粘膜慢性炎,重度肠化,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,局灶粘膜内癌免疫组化:CEA(腔缘+),Ki-67(70%+),p53(90%+),(CEA,Ki-67,p53为肿瘤标记物,对于肿瘤诊断、恶性程度及复发等具有重要诊断意义)。患者入院第二天,胃镜病理结果回报显示:(胃窦后壁)粘膜慢性炎,中度肠化,局灶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。
结合患者症状及相关检查,最终诊断为贲门腺癌。
考虑患者肿瘤属于早期,决定进行内镜治疗,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,患者及家属表示同意治疗方案。于是完善术前检查,排出手术禁忌症,于患者入院第3天在全麻下进行了腹腔镜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。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理结果显示:食管胃交界处隆起型中分化腺癌,大小1.9cm*0.9cm*0.6cm,侵及粘膜层,脉管内未见癌栓,周围粘膜溃疡形成。术后给予氯化钠注射液补液、葡萄糖口服液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。
三、治疗效果
手术治疗后,患者一般情况良好,嘱患者暂禁食。禁食6天后,嘱患者可开始少许进食流质食物,进食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,无恶心、呕吐,无明显腹痛、腹胀,大小便通常。查体:腹部平坦,腹肌软,无压痛、反跳痛,肠鸣音正常。
经过阿昔洛韦抗感染、葡萄糖口服液营养支持、氯化钠注射液补液等综合治疗,患者腹部创口愈合良好。
四、注意事项
1、保持良好的情绪,乐观地对待生活,在康复期显得尤其重要。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及预后。
2、改善不良生活习惯,戒烟戒酒。按时起居,防止过度疲劳,避免感冒。
3、定期复查,胃癌不仅容易复发,也容易转移。因此胃癌治疗后的复查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定期复查可以更早发现胃癌复发、第二原发胃癌以及术后并发症,并及时干预处理,从而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,改善生活质量。简述轴流式泵与风机的工作原理>
五、个人感悟
贲门癌是一种非常高发的消化系统肿瘤,鉴于此病恶性程度较大,一旦发现异常时,需积极进行检查,确诊病情后对症下药。
早期贲门癌病人没有明确的特征,只是偶尔会出现上腹部不适、轻度食后饱胀、心窝部隐痛等症状,很容易和消化性溃疡症状相混淆,引不起病人的重视。所幸的是,这位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入院历时2个月,他发现疾病还是比较早的,所以治疗效果也很不错。因此可以看出早发现、早治疗的重要性,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方式,可以在疾病发展的早期就能将其控制,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。
对于早期贲门癌患者,内镜治疗是首要选择,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,而且该治疗方式对于人体的创伤也是最小的。
p[滑阀泵工作原理动画演示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