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西方文明的交流、互鉴与融合已经走过几千年的历程。
在东方世界的历史上,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,中国是亚洲及其他文明辐辏的一道光景。中华文明的传入,成为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催化剂。东亚地区的“汉字文化圈”就是一个历史的明证。
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是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。从汉代到唐代,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以及祆教和摩尼教,先后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。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哲学、文学和艺术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。而中国文化不仅汲取了佛教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和有益成分,还对其进行了转化和创造,以丰富和发展自己,并使其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。
西方最早传到中国的文化就是罗马帝国的文化,犍陀罗艺术是罗马艺术的表现,今天人们在河南洛阳、在山西大同,仍能感受到犍陀罗艺术的魅力。犍陀罗艺术展现了西方文明对东方艺术的影响,它是古希腊与古印度两大文明相互交融的结果,它让佛教文化获得了直接诉诸视觉的极其优美的艺术形式。
16世纪至17世纪从意大利来到中国的利玛窦至今长眠于北京,他为中华文明输入了新的血液,中国人由此知道地球是圆的。在北京建国门天文台,人们可以看到西方天文学这一时期在中国的传播。明清之际,西方天文、数学、绘画、逻辑的传入,让一个多彩的西方立体地展现在明清士人面前。
在西方世界的历史上,欧洲文明是在与东方文明长期的交流中形成与发展的,苏美尔文化曾是希腊文明的导师,阿拉伯文明启迪了文艺复兴,中华文明影响了启蒙运动。
19世纪,西方人独霸世界,当西方人用刀和火耕种了这个世界后,多样文明在西方文明的高歌猛进中消亡,历史在悖论中曲折前行。
21世纪的今天,当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,当亚洲在全球化中开始重新成为发展的火车头,西方中心将退出历史舞台,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世界的主旋律。
近年来,中意两国文化合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。2010年10月,中意签署协议,确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同罗马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互设长期展馆,近年来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文物展。2014年6月,两国签署《关于建立文化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》,并于2017年2月举办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;2015年4月签署《2015—2019年文化合作执行计划》;2016年7月签署《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章程》;2018年签署文化遗产领域双边协定。
2020年1月21日晚,“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”在罗马音乐公园开幕。当日举行的中意旅游合作论坛、两国音乐家联袂演出的开幕音乐会和“中意世界遗产摄影展”3场高水平文化活动,充分展示了双方交流合作的优秀成果。“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”是两国首个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,目的是在中意建交50周年之际,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,在既有文化交流合作成果基础之上,进一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,为两国互利合作打造更坚实的民意基础。
中意两国均为文化大国,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传统,双方交流互补性强、合作潜力大。互办文化和旅游年后,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进一步取得丰硕成果。今年,作为2022“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”的重头项目,“意大利之源——古罗马文明展”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,习近平主席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分别向展览致贺信。这是中意两国人文交流的又一重要成果。
历史给人智慧。
文明是多彩的,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。文明是平等的,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。文明是包容的,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。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文明交流互鉴,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。
人类只有一个地球,各国共处一个世界。东海西海乃一海,东方、西方同在一个蓝天下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,学习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。东西方应该携起手来,让历史来启示未来,再现新时代的东西方文明的大融合,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标签: